如今,家住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雅寶公寓的王阿姨養成了一個新習慣:每天早上出門遛彎,她都會提著一個綠桶,桶里裝著前一天家里產生的廚余垃圾。到小區門口,她把桶放在一個淺綠色架子上,上面已經整齊擺放著十幾個鄰居帶下樓的綠桶。
不一會兒,負責收運垃圾的工作人員開著三輪車來了,通過機器掃描桶上安裝的智能積分卡,王阿姨投放廚余垃圾的次數被換算為積分,實時上傳到垃圾排放登記系統里。積分到一定數量后,王阿姨可領取相應獎勵。廚余垃圾則被送到處理站,由專門環衛車輛運走。負責該項目的某環保公司項目經理邢智磊說:“現在雅寶公寓近一半居民會將廚余垃圾放到綠桶里,大家都覺得這個辦法好。我們準備積極推廣?!?/p>
只有積累更多好模式、好試點,才能引領更多人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形成新時尚。為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進行修法或立法,通過督促引導,強化全流程分類、嚴格執法監管,讓更多人行動起來。有專家將這形容為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
再過幾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開始實施。這個條例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標志性意義:在進行20多年倡導工作后,上海率先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
通過立法,上海市明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4種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旅店、餐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首次明確對生活垃圾全流程進行分類,確立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和相應法律責任等。比如,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款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
“此次立法的意義在于,將以往的環保志愿行動轉變為每個市民應盡的法律義務?!鄙虾I鐣茖W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新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前在前端分類、后端處理等方面做得很好,不過各環節銜接有待提高。
不止是上海,很多超大城市也紛紛加入到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隊伍中來。
在5月底召開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北京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建議,盡快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依法推行垃圾強制分類,對違反垃圾分類規定行為設定相應罰則;杜絕混裝混運現象,明確“不分類、不收運”的倒逼機制。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早在2012年3月就開始施行。不過根據相關調查,對條例具體內容有了解的北京市民占比不足兩成。
在深圳,《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規定(草案)》已完成向社會征求意見,立法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其中,樓層撤桶、個人未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罰款提高了10倍等規定,引發熱議。
“相對于罰款,目前更重要的工作在于打通垃圾分類各鏈條?!睆V東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云敏對記者表示,應該通過建立完善機制,讓居民盡快了解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以及垃圾的去向。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在這個過程中,超大城市的帶頭作用和示范效應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不斷增加的城市生活垃圾數量、垃圾分類環節脫節、居民參與度不高……種種掣肘也讓超大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變得更為緊迫。
不過,對于相關違規行為具體怎么罰,難點也不少。比如如何監督,如何確定分類正確的標準,誰來檢查分類是否正確,懲罰法人、物業還是投放人,責任主體內部如何傳導懲罰機制等。專家對此表示,應依靠科技支撐,將罰款與罰人相結合,讓未分類機構利益受損與責任人個人利益受損相結合。
“知行合一,關鍵在行。進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就是打破這個怪圈的鑰匙。當然,監督和處罰必須到位。下一步,向居民覆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是更難的工作,但必須往前走才有希望?!北本┦猩鐣茖W院副研究員吳向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