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啊羊啊,送給咱英勇的八路軍”
紅綢飄舞,腰鼓咚咚,熱烈歡快的男女對唱延安《擁軍秧歌》,至今為廣大軍民所喜愛:
“正月里來是新春,趕上了豬羊出呀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給咱英勇的八呀路軍?!寺奋娦值苊磦€個能,保衛咱邊區陜呀甘寧,幫咱們種來,又幫咱們割,哪一家百姓不呀領情?一心擁護咱八呀路軍!”
1943年春節,延安興起雙擁運動,陜甘寧邊區雙擁慰問活動形成熱潮。蕭勁光、莫文驊等八路軍留守兵團機關、部隊的領導,分頭到部隊駐地群眾中走訪,檢查群眾紀律,送醫送藥,幫助群眾解決困難。邊區政府各級行政部門按照“擁軍公約”,全面檢查各村鎮優待抗屬、烈屬和退伍傷殘病老革命軍人的情況。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聯名給部隊發了慰問信。林伯渠還和中共西北局領導同志,一起率領慰問團前往南泥灣慰勞在那里墾荒的部隊。
人民群眾慰問子弟兵,最早追溯到紅軍時期。1933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議,以南昌起義日━━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每年的8月1日,蘇區廣大人民在黨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組織下,紛紛開展擁軍慰問活動。
1950年1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于新舊年關開展擁政愛民和擁軍優屬運動的指示》。新年春節期間熱烈開展擁軍慰問活動,從政府號召發起到社會各界參與,從最初的“公約”規范到民眾自覺,年年歲歲開展,處處熱烈響應,逐漸約定俗成,植根民間,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曾三次組織祖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前往朝鮮戰場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把慰問子弟兵的活動推向了高潮。慰問團成員由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革命烈士家屬、軍人家屬的代表,各條戰線著名的勞動模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斗英雄及各界知名人士、文藝工作者組成。三屆赴朝慰問團共有7120人參加,贈送慰問品6000余噸,在朝慰問時間總長達229天。慰問團隨團的文藝工作者不避艱險、翻山越嶺、深入前沿和坑道為指戰員們演出。
從紅軍時期延續至今的擁軍慰問活動,成為雙擁工作最經常、最重要的活動形式之一,不斷傳承發展。